《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表时间:2017-06-23  浏览次数:  

                    学时数:40     其中:实验学时0   课外学时 0

                    学分数:2.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园艺专业

一、课程简介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作为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农业生态学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学习农业生态学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农业生态学是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提高途径、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规律,论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系统分析法的应用,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分析各种类型农业的生态特点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介绍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内容。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国土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种领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用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正确分析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有部分实验教学,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物流、能流的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评价,了解种群大小调查,掌握化感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用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正确分析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具体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

(三)个体生态、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

(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提高途径。

(五)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生态平衡。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八)生态农业。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1)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

(2)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

(3)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提倡自学,对于活跃学术思想、开阔思路、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有重要的作用。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 占30%。

(1)出勤考核:占10%。

(2)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生态学的分支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当前国内外面临的生态问题

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

(二)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

(三)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方法

(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和内容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

难点: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一、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三)系统的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组分

(三)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系统的特点

(四)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三、农业生态系统

(一)概念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重点:系统及其特性,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特性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一、热力学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三)耗散结构理论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一)能源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与路径

(三)生态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四)能流分析

三、食物链与食物网

(一)食物链

(二)食物网

(三)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加环与解列

四、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一)初级生产中的能量平衡关系

(二)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五、次级生产中的能流

(一)次级生产

(二)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六、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一)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类型

(二)人工辅助能对农业增产的意义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特性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能流、次级能流的平衡,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一、生物地球化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库、流与周转

(二)生物地球化循环的基本类型

二、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一)碳循环

(二)氮循环

(三)水循环

(四)磷循环

(五)硫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环境问题

(一)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浓集

(二)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一般模式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的特点和输入输出

(三)我国目前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

(四)保持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的途径

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过程及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模式。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种群与群落

一、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大小和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年龄和性别结构

(四)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五)内禀增长率

(六)环境容纳量

二、种群的增长和调节

(一)指数增长和阻滞增长

(二)种群的波动

(三)R-对策和K-对策生物

(四)种群的调节

三、生物种间相互作用

(一)正相互作用

(二)负相互作用

(三)次生分泌物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四、群落的结构

(一)组成结构

(二)水平结构

(三)垂直结构

(四)营养结构

五、群落的类型和分布

(一)自然群落的分类和主要的群落类型

(二)环境因子梯度中的群落分布

六、群落的演替

(一)自然群落的演替

(二)农业群落的人工演替

重点:生物种群的静态、动态特征;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难点:R-对策和K-对策;化感作用;群落演替的趋势。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

(一)概念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一)组成结构

(二)水平结构

(三)垂直结构

(四)营养结构

重点:生态交错带;掌握边缘效应及合理开发边缘效应的途径

难点: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类型及食物链解列。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一、概念

(一)物质生产力

(二)生产力的表示方法

二、初级生产力

(一)初级生产力概况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三、次级生产力

(一)次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力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的功能与作用

(三)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相互关系

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

(一)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因素

(二)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三)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重点: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难点: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与方法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农业资源

(一)农业资源概念与特性

(二)农业资源的分类

(三)非再生资源的利用

(四)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殖

三、我国农业资源述评

(一)土地资源

(二)气候资源

(三)水资源

(四)生物资源

(五)人力资源

(六)华南地区农业资源述评

重点:资源的概念,农业资源的特性、利用与保护。

难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及增殖途径

第九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

二、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概念

(二)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平衡保护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层次

(二)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机制

(三)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

重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内涵;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特点。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十章  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一)概念

(二)生态农业特征

(三)发展生态农业意义

二、中国生态农业

(一)我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四)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及原则

(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

(五)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重点:生态农业概念与特征;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及特点。

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应用科学,讲授本门课程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抓住重点,讲透难点,系统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本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重点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系统分析法的应用。除课堂教学外,每周布置批改一次作业,进行分期测验,还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以便了解农业生态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为:期末考试占70%,作业占20%,课堂表现占10%。

八、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4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6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种群与群落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

 

 

 

 

 

 

 

 

第九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4

 

 

 

 

 

 

 

 

第十章

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合计

40

 

 

 

 

 

40

 

 

九、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物理学、概率与数理统计、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和园艺作物学等为基础,因此本课程一般是在学生学习了上述课程,对农业生产有了一定认识后开课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一个农业生产整体的高度用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正确分析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问题。

十、先修课程

     土壤肥料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

十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第二版)(ISBN9787109133075.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二)教学参考书

[1]李博主编.生态学(ISBN704007976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骆世明主编普通生态学(ISBN 978710909787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ISBN 9787030210647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Stephen R. Gliessman. Agroecology: 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second edition) ISBN0849328454. CRC Press. 2007

[5]聂呈荣主编农业环境资源保护(ISBN978-7-122-01430-6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 没有了,已经是最后文章
下一篇: 没有了,已经是最新文章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版权所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农业生态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 技术支持:澜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