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省教学团队 机器人教学团队!
广东省教学团队 机器人教学团队
您现在位置:首页 > 特色与创新 > 正文

特色与创新

特色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8-08-27

  

1、团队主要特色(包括团队设置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源建设、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特色)

团队设置特色

机器人教学团队以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长期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近5年来多名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师资力量,将采取“柔性教授+高层次人才+青年博士”模式,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青年教师,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并引进一批具有高学术水平或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特聘专才、岭南讲座教授或短期柔性引进国内著名专家(千人或杰青)承担兼职工作,如授课、学术讲座、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

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专业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需求,按照基本技能训练、设计和综合技能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四大模块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中四个层次依次递进,第一层次为基本技能培养,由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基础实验组成。第二层次为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它由若干课程设计和综合系统设计组成。第三层次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入实验室,特别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层次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3+1”的培养模式或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学生最后1年或半年深入相关企业实习。在企业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独立完成一些研发及生产项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开发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95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一直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依据佛山企业产业转型特点和佛山市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战略需要,机电系组织骨干教师反复论证和实践,先后2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2013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三位一体专业课程群,即机械基础课程群、机电控制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机电创新能力。机械基础课程群注重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能力,机电控制课程群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能力,两者构成了现代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本框架;特色课程群依据地方产业发展方向设置了《自动机械生产线》、《陶瓷机械》、《工业机器人》课程,以特色课程群为抓手,使学生的机和电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系统实践,实现了机电类人才培养的全面创新。

课程特色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将好的经验和措施向其他课程推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老教师的资历丰富优势,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老带新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教材建设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院规定所有课程使用的教材都必须是国内优秀教材或者规划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将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整理出版教材或者专著,以科研反哺教学,自2010年以来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11本,专著5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专业特色

适应珠江西岸制造装备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依托学科省级教学及科研平台,以科技竞赛及校企合作为驱动力,强化工程实践环节,注重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资源建设、网络教学

机械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主要体现在:

1)出版自编教材和自编教学参考书;

2)《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

3完善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全面资源支持的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4定期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进行研究论证,每年完成一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定期对课程教学大纲、习题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料进行更新,使之保持最新水平。


2团队建设的创新点(包括建设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创新等,要求创新点具体可测,可对比说明)

1、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以全新思维进行团队建设和管理。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融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积极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的先进经验,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课程体系、质量保证等方面与国际通行的方法接轨。同时认真思考新工科建设背景之下如何完成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提升与改造,培养一批优秀的能胜任机器人本体设计、控制系统开发及系统集成等的复合型人才。

2、以新工科和IEET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和竞赛促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如指导学生参加2018RoboMaster机器人大赛获南部赛区一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业赛获二等奖等。注重团队成员学科背景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一致性性有利于团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具备专业性和前端性,而差异性能为教学内容和方法注入新鲜活力。

3、基于机器人产业学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该产业学院是机电工程学院与佛山三家优势机器人企业合作共建的,机器人教学团队有部分成员来自这三家企业,他们有着丰富的工程开发经验,学院团队成员与企业工程师们一起开发机器人实操课程。

4、把团队成员的科研项目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院招数的研究生数量有限,部分团队成员可能没有研究生,他们可以招聘一些优秀的本科生进行个人科研项目研究,这既有利于项目顺利进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一批较好的创性成果。如学生发表一些高水平论文或获得一些授权专利,参加一些高级别的国际性赛事。团队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类项目支持,使教学、科研、育人良性循环。

 

3团队建设成果的示范和推广计划(包括采取何种手段、途径,面向哪些对象或学校以及预计起到何种作用,要求按阶段填写,计划要翔实可行)

1、机电工程学院目前除了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之外,还有车辆工程专业、机械电子工程“3+2”专升本和机器人产业班,本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之后对学院其他专业、班级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部分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全可以共享,而且不同专业的实践过程对本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2、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之下,本教学团队许多课程的建设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C语言等课程的建设都要和本校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一起进行,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为服务地方制造业,也需要本专业的支持,本专业建设经验可以向兄弟学院辐射,对本项目的推广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32017机电工程学院将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4+0”本科班,即由我校招生,利用顺职院良好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差异化培养,本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在2017级的“4+0”班得以应用。

4、每年机电工程学院都和浙江科技学院互派交换生,请进来走出去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对不同地域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预计明后2年将互派10名左右交换生进行交流,也将互派专业老师进行业务交流。

5、与企业共建的机器人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平台可以为广东省高校提供实习、工程实践的理想场所,项目建成之后将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辐射佛山地区乃至广东省大专院校。